首页 > 读书 > 精进
2021
03-31

精进

《精进》

摘自:樊登读书会     作者:刘伟涛

思维导图

大家都知道,现在是一个个人品牌彰显的时代。越来越多的人发现,只要你有一技之长,你被认为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,那么你在互联网上就可以吸引一批粉丝,然后可以做一些有意思的事。

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关于个人品牌建设和个人品牌重塑的话题。聊这个话题的书有很多,我找到了两本书,实在是难以取舍。因为这两本书各有千秋,所以这一次我想做一些新的尝试,把这两本书的内容抽出来,糅合到一起给大家来讲解。

今天选择的两本书的第一本,叫作《精进》,副标题是“成为职场精英的14项修炼”,作者是希瑟·汤森和乔恩·贝克。

这两个人本来就是开辅导公司的,辅导的对象既包括了想成为专业人士的个人,还包括了一些中小型的企业,帮助他们在专业领域里面成为专家。

成为专家的意思是,当你建立了个人品牌或者是建立了一个小型公司的品牌之后,就会变成这个领域里面为人所知的人,当大家有需求的时候,就会找到你。

《精进》的主要观点,是怎么样成为一个,或者怎么样彰显成为一个专业人士。而到了个人品牌的打造阶段,我选择了另外一本书,叫作《深潜》,副标题是“10步重塑你的个人品牌”。为什么选择《深潜》这本书呢?是因为它的步骤非常清楚,就10个步骤。

所以,我尝试把这两本书的内容,跟塑造个人品牌的内容合到一起,变成一个完整的介绍,跟大家分享怎么样打造个人品牌。

什么叫作你的个人品牌?实际上就是你的名声。在别人的眼里你是什么样的,或者当别人在你背后谈论你的时候,大家会怎么认为你。如果用今天特别流行的一个词来说,所谓的个人品牌其实就是你的人设。你的人设是什么,就代表着在别人的眼中你的个人品牌是什么。

人设如果与事实不相符的话,有可能会出问题。比如抽烟这件事,大家都知道抽烟不是一个好事。但是于谦也抽烟,而且于谦一点都不掩饰自己抽烟。因为大家都知道,他的三大爱好就是抽烟、喝酒、烫头。所以用于谦自己的话来讲,我抽烟抽得越狠,我人设站得越稳。为什么呢?是因为他的实际情况和他所谓的人设是吻合的。

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,当我们在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的时候,不仅仅要在外表打造这个品牌,更重要的是,要让我们真的变成这样的人设,真的有这样的能力,真的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。我们的实和名相一致,这才叫作实至名归。

接下来我就按照《深潜》这本书的10个步骤,给大家来介绍,我们到底怎么来塑造自己的个人品牌。

一、塑造个人品牌第一步:
洞察,识别职业起跑线

第一步叫作“洞察,识别你的职业起跑线”。

为什么第一步叫“洞察,识别你的职业起跑线”呢?因为不管你现在是一个还在学校、没有毕业的学生,在职场上还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设,你想去塑造品牌;还是你已经在职场打拼多年,但是现在可能遇到一个瓶颈,或者是想转行,或者是想试一些新的东西,在这种情况下,你想去重塑你的个人品牌,或者是重新打造你的专业领域。

不管是这两种情况的哪一种,你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搞清楚自己的现状是什么。因为这个是你开始往前走的一个起跑线,所以它叫作识别你的职业起跑线。这并不是说你的职业起点,而是从现在这一刻,你思考你的个人品牌的时候的起跑线。

01 360度访谈

书里面作者介绍的几个工具,我认为是比较有意思也有用的,现在介绍给大家。

第一个是360度访谈。

什么叫360度访谈?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有可能是片面的,或者是一厢情愿的。我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可能在别人的眼中我不是这样的人,或者是有所偏差的。所以,完整地认知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是什么,我们就需要进行一个360度的访谈。

所谓360度的访谈,就是你从各个维度找一些对你有一定了解的人,去问他们一些核心的问题。

比如,用三个形容词来形容我,你会怎么来形容?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你觉得我在职场上所具备的最大的优势、最大的潜能和最大的不足分别是什么?包括当你跟同事沟通的时候,你认为我们在共事的过程当中,哪件事让你觉得对我最不爽?或者哪件事让你觉得我这个人做事还是比较靠谱、有价值的?

大家在做360度访谈的时候,第一,就是要识别一个360度的人群。什么样的人组合到一起能够给你一个完整的反馈?比如你的家人、朋友、工作伙伴、客户,或者是你的竞争对手等等。

这些人的选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,就是他们愿意打开心扉,他们愿意给你提供真实的反馈。而不是你问我,我给你说点好话,或者是我对你平时看不惯,我要给你提点意见。因为不管是正向的太多还是反向的太多,可能最后出来的都不是一个特别中立客观的评价。

在做真正的访谈之前还要做的准备工作,就是针对你现在想要了解的职业的状况,和你未来想要去的方向,要设计一串问题。同时,你要问每一个人同样的问题,而不是问A这个问题,问B那个问题。这样最后得到的答案是没有办法综合到一起,形成一个完整观点的。

所以要想一套问题,这套问题是问每一个人都是这么问。因为我们跟这些人合作和沟通的环境不一样,所以有一些问题他们可能是回答不了的。比如你在工作当中的表现如何,你的妻子或者你的丈夫是回答不了的。

但是有一些通常的问题,比如我这个人为人处事好不好,我这个人做事是不是足够决断等等,这些问题可以向所有人去问。

第三个需要注意的点,就是在进行访谈的时候,一定要事先说明访谈的目的。这个目的不是为了要解决我们下个礼拜开会的问题,也不是上个礼拜咱们吵架了,我现在要拿一点反馈,以后我们怎么样把关系维持得更好。

一定要让对方明白,我现在正在考虑我的职业生涯,我要了解自己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,我希望我对你信任,我希望你能够提供一个相对比较中立、比较客观的观点给我,你的意见对我设计今后的职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。

我想大多数的人可能听到了这个需求之后,都会给一个相对比较中立、客观的评价,而不是根据昨天发生的事给一个相对比较情绪化的反馈。这是第一个工具,叫作360度全方位访谈。

02 焦点小组

第二个叫作焦点小组,也叫作个人董事会。

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设置。访谈是一对一的,我跟这个人访谈,访谈完了之后再跟那个人访谈。而焦点小组是你叫一群人来,这一群可能相互之间是认识的,也有可能相互之间是不认识的,或者不是全部都认识的。

它的做法是什么呢?有点像背后讨论。把你想邀请的人叫到一个会议室,你坐在墙角,最好的做法是背过身去不看大家,大家也看不到你的脸。在整个的过程当中你不能说话,你只能听只能记,一句话都不能说。然后这群人坐在那边桌上,越轻松越好,什么花生啤酒,一些吃的放在这儿,然后大家就开始讨论。

最好的做法是有一个主持人,主持人事先跟你有充分的沟通,知道你想通过这一次焦点小组达到的目的。比如说我想了解大家对我工作态度、工作能力、为人处事的观点等等。

有经验的主持人会根据讨论的话题,编成一个类似于谈话的活动,或者是访谈的一个提纲,然后他会一个一个抛出问题,让大家来进行自由讨论。

比如,我自己曾经参加过的一次培训就有这么一个焦点小组。当时是四个人的一个小组,我坐在墙角,这四个人来谈论。大家谈论的话题,是在这一周,你对这个人有什么样的感觉?你觉得他是一个靠谱的人,还是一个不靠谱的人?你觉得他是一个与人沟通比较亲切的人,还是太过于严肃的人?大家可以各抒己见。

当你从一个外界的角度听大家来谈论你的时候,就会有一个作用,这个作用就是主体抽离。你把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,在看一群人谈论你,感觉好像在看戏一样,就好像是在看大家谈论一个其他的人。

有的时候,自己也会参与思考的过程,当时好像是发生过这件事,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呢?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去审视,跟那些谈论你的人一起针对你的表现也好,或者你表现出来的这种性格也好,进行一番审视,这个是蛮有意思的一个过程。

通过这样的一些讨论,你可能会从另外一个角度,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,帮助你来判断到底你适合做什么,不适合做什么。或者你发现原来我想做的那个事,在大家看来,我现在的情况还是有一定差距的,那就可以去考虑我怎么样去弥补差距。

03 搜索你自己

第三个可能是一个方法,叫作搜索你自己。

现在是一个网络环境,我们又在讲个人品牌,当我们想要了解自己个人品牌的时候,可能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途径,就是你现在到网上去搜一搜,拿你的一些关键字去搜索,看看现在有没有一些已经成型的个人品牌。这个可能是有局限性的,因为你是用名字,然后可能再加上一些关键字进行搜索。比如我们搜樊登,搜出来的基本上都是你想的樊登,所以这个是有一定的局限性。

如果你的名字不是这么有特征,其实你还可以应用你的名字加上一些特别的关键字。比如你所从事的工作、所在的学校,比如说一些特别的、仅仅在你身上发生的事,或者是只有你去过的地方,或者是你经常去的一些地方,作为关键字的附加,有可能会搜到现在在网上你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。

04 清单

最后,我们经历了所有的访谈、外界信息输入,和现在已经能够搜到的这些信息,我们就会对自己现在的职业起跑线(我现在在哪儿)有一个认定。这个认定就是作者介绍的第四个工具,叫作清单。

这个清单就是用来罗列你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,它包括一些内容。比如,人们是怎么描述我的?当人们描述我的时候,用得最多的几个词是什么样的?比如有意思、有耐心、容易冲动,或者一点就着,这些都可以成为你现在认定起跑线的一个起点。

还比如,人们认为我具备什么样的技能,或者缺乏什么样的技能,以及大家对于我或者我的个人品牌的认知是什么。比如,我有一个同事,特别喜欢车,研究汽车。所以我们这些同事,一旦到了买车的时候都会去找他,老张你能不能帮我看看,我现在的预算是什么情况,我想要什么样的车,你能帮我参谋参谋。这实际上就是他某一个方面的个人品牌,当人们在谈论他的时候,都说这哥们是“懂车帝”,很厉害。

还比如,我有没有在什么地方被认为是拥有独一无二特征的,或者是一个远超越他人在同类领域所具备的能力?这种能力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,如果你有的话,就可以成为你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,然后从这一点开始来塑造你的个人品牌。

二、塑造个人品牌第二步:
探索,聚焦你的职业方向

第一个步骤是了解你现在在哪儿,了解你现在的情况。第二个步骤叫作“探索,聚焦你的职业方向”。

01 寻找利基市场

逻辑上来讲,首先你是在你现在的地方,然后你要判断我要去哪儿,第三步是我要画一条路径怎么去。我是坐车,还是走路?我的工具载体是什么?然后再是行动。

所以第一步我们知道在哪儿了,第二步就要知道这个方向是什么。在聚焦我们职业方向的时候,我们要讲到《精进》这本书提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,这个概念叫作利基市场。

我们可以看一看书中对于利基市场是怎么定义的:

“利基指的是一个能让你投放热情和技术才能,以迎合某一特定群体需求的地方。缺乏利基,你在客户眼中和其他同行没有任何区别。当你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利基,它将让你专注其中,最终成为专业精英。你的利基只是你个人品牌的一部分,然而你的利基是什么,以及你如何投资你的利基,将极大程度地影响你个人品牌的其余部分。”

什么叫作有利基市场?比如当说到张律师的时候,说张律师就是律师,什么案子都能接,这叫没有利基市场;如果说李律师,你要离婚你就找李律师,他对这东西门清;或者是你要解决劳动纠纷,你就找黄律师,他对这个地方特别有经验。这就是有利基市场。

所以,在聚焦自己职业方向的时候,可能在一开始就要想,什么是我的利基?什么是能让我脱颖而出的东西?什么是让我在别人眼中与同类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?我经常说一句话,我也特别欣赏这句话,叫作你在职场的价值是由你的不可替代性所决定的。因为你的不可替代性越强,你的价值就越高。

我们都听过这个故事。阿里当时进行招聘,招一个做网络安全的人。有一个应聘者来了,说我要应聘,我要年薪很高。马云就说,你有什么本事?哥们说把你电脑借一下,然后拿电脑过去,5分钟就黑进了阿里的服务器,马云说200万给你。

300万说不定都给,因为有本事、有能力,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,有自己一个很强大的利基市场。所以哪怕他不在这个地方获得一份高薪的职业,他去到另外一个地方,也会同样获得一份高薪的职业。

这里又提到另外一个话题,就是所谓的关于中年危机。我记得之前在《我有一个问题》也有人提过这个问题:遇到中年危机怎么办?

遇到中年危机就意味着,其实你丧失了利基市场,你跟别人没有区别,你做的事情别人可以取代,然后你开始焦虑。

怎么去解决中年危机?在不到中年的时候,你能不能有意识地去培养你的利基市场?能不能去培养你在一个工作岗位,或者一个工作领域,不能轻易被别人替代的那一部分?如果有了这个部分,其实你就不会有中年危机。而如果你已经遇到了中年危机,为时不晚,也要开始去培养你的利基市场。

在提到利基市场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一个概念,叫作笼统的利基市场和具体的利基市场。

像我们刚才举的例子,笼统的利基市场是“我要成为一个律师”,稍微具体一点的利基市场是“我要成为一个专做诉讼的律师”,最具体的利基市场是“我要成为一个专做刑事诉讼的律师”,那就朝着这个方向一点一点走。

有的人不愿意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细的领域里面,有两个原因:第一个原因是认为,我自己这么局限自己,会不会使得我可以接触的领域变窄,或者是我可以去服务的客户变少?其实这并不矛盾。

为什么不矛盾?一个优秀的人的知识体系应该是一个T字形。我作为一个律师,可能对于所有的法律问题都有一定的接触,这是必然的。因为做律师肯定是要过司法考试的,司法考试不可能只考刑法,它什么法都考。所以你既然拿到律师证了,就证明你其实对法律的基本知识这一横你是有的,覆盖面你是有的。

如果你只有覆盖面,其实就会变得没有利基市场,因为没有一技之长。所以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,如果你能够深入下去,完成 T字形的结构塑造,你就有了一技之长。

试想一下,如果是一个贴纸贴在墙上,相对来讲是比较容易掉的;如果是一个钉子钉在墙上,没有外力的介入,它是很难掉下来的。所以这是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利基市场。

所以,专注在一个具体的利基市场,并不会影响你去服务更多的人,也不会影响你去发展另外一个利基市场。

还有一个大家的顾虑就是,我如果把自己专注在利基市场,我可能整天面对的都是同一群人,我会不会以后想跳出这个圈子就变难了?其实也不会。

为什么?别人来找你,是因为你在这方面是专家。可是来找你的这个人,或者来找你的客户,基本上不会只有一个问题,他可能有一箩筐问题。当他发现你除了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,其实还能帮我解决那个问题的时候,你的业务范围不就扩大了吗?你跟他的合作不就扩展了吗?

其实很多专业领域的公司都是这么做的,它会以最专业的那一条去切入。比如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,它们可能最专业的就是审计,所以每个公司做审计的时候,大公司都会请四大。

审计完了以后,它除了给你一个审计的报告,它还会通过审计的一些发现,给你很多其他的建议。比如说你的税怎么去整理,你的财务上面有什么可以提升的,甚至你的管理维度可以如何提升。然后大家发现,原来你还能做这个!要不咱们再做个项目,你帮我们搞这个,这样业务不就拓展了吗?

所以这个是不矛盾的一个概念,把你自己的利基市场做得越具体,可能越有利于你在这个方面成为一个专业人士,更有利于你打造独一无二或者是突出的优势,但不会影响你在未来可能拓展更多领域的工作。

02 重塑清单

怎么来选择我们的利基市场?我可以想得很好,我想做这个,想做那个,到底什么是我能够看到的,或者我通过努力可以获得的利基市场呢?再回到《深潜》这本书里,它讲了一个方法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,这个方法叫作“重塑清单,开展你的职业访谈”。

“列出一张有10个人名的清单,这是你要请求与之会面进行职业信息访谈的人。列出5~10个你打算提的问题,确保你能从职业信息访谈中获得的价值最大化。不要忘记列出那些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人的问题,这样你才能想办法跟他们保持联系,甚至以后可能对他们有所帮助。”

当你在考虑我要不要把我自己专注在某一个利基市场的时候,你要跟已经跟利基市场有关联的人进行深度的讨论。

比如,你想成为一个管理咨询顾问,那么你最想去访谈的,可能就是那些已经在咨询公司工作的人,通过跟他们的交谈,利用他们的观点来判断,你离咨询顾问的要求还差多远?你可能还会去跟与咨询顾问合作过的客户进行访谈,你眼中的咨询顾问是怎么样的?他们的价值是怎么样的?

所以,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场,一方面要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,一方面从你自己想要专注的方向出发。

03 利基市场≠第一名

有的朋友可能会觉得,我在寻找自己利基市场的时候很担心,我好像每一个方面拿出来都不如这个领域里面做得最好的,我很难在任何一个领域里面做到最顶级的,让它变成我的利基市场。

其实对于绝大部分的利基市场,它是一个大的范畴。做得最好的那些人,满足的是一定的需求。还有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人,可能是满足其他的也依然存在的需求。

我们每一个人在寻找利基市场的时候,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:

第一个方面,这个基是不是足够大?能不能够养活这些在利基市场里面打拼的人?
第二个方面,你能不能在利基市场里面找到一个适合你自己的位置?不一定要最好,但是是一个你能够达到的一个最好的位置。

在企业层面,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一件事。大家上网买东西,已经觉得几乎所有的东西在京东和淘宝上都可以买到了,它们几乎满足了我们日常的所有需求。可是出了个拼多多,拼多多找到了自己的利基市场。

这个利基市场就是广大的三线四线城市的人,他们可能对于价格的敏感度特别高,他们可能希望通过一种方式,能够买到最便宜的满足需求的产品。而在淘宝和京东可能已经缺乏这些产品基础的情况下,出了一个拼多多。大家开始在拼多多上买东西,拼多多就发展起来了,是因为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利基市场。

大家想象一下,如果拼多多今天站出来说,我要成为第二个淘宝,我要跟淘宝一模一样,它能发展到今天吗?可能很早期的时候,就在跟淘宝的竞争当中落败了。

但是不要忘记了,利基市场本身就是一个狭小的市场、一个专注的领域。在选择这个领域的时候,有一个需要避免的误区:我选得太精太窄,以至于在这个领域没有多少需求。虽然我是专家,但是没有人问我任何问题。

所以,在选择利基市场的时候,一定要从外界获得尽可能多的反馈,然后加上自己的喜好,把它结合到一起,来成为一个自己想要专注的方向。

三、塑造个人品牌第三步:
浸入,测试你的职业路径

第三步叫作“浸入,测试你的职业路径”。

什么意思呢?我要选择一条最适合的方法,不管是从效率上面,还是从我自己的偏好方面,选择一个最适合我的路径,去实现我的职业发展。为什么叫测试你的职业路径呢?是因为你没有可能同时走两条路。如果你从家到公司选择了开车,就不可能同时选择坐地铁,你选择了走高架上面,就不可能选择走地面这条路。

所以要做测试,要去尝试,因为你想的和实际的情况可能不一样。所以你只能自己去尝试,尝试有几种方法。

01 模拟工作体验

第一种方法:模拟工作体验。什么叫模拟工作体验?我对一个工作感兴趣,但是我又不知道工作具体的环境是什么样的,是不是我想的那样?

书里面讲了一个案例,这个案例是有一个人,他想去做花艺,听起来好像是很浪漫、很有意思、很休闲的工作。然后,他就去联系一个专门做花艺的花艺坊,说我能不能到你们那儿去体验一天,人家答应了,他就去了。

在那儿干了一天,他觉得这事真不是人干的,至少他自己干不了。为什么?

每一天,花艺坊的这些人的工作方式全都是站着的,要不停地走来走去。然后站在桌子前面工作,没有坐下来的时间。因为要不停地到花坊或者是花库里面去选不同的花,然后修剪,然后把花插在这个地方。所以根本没有坐着的时候,都是站着的,人站一天好累!

同时那个环境又特别冷特别湿,因为把花放在温暖的地方,它很快就坏了,所以它要维持一个比较低的温度。而且花是要保持水分的,所以那个环境里面是又阴冷又潮湿。

他就觉得,原来想象的关于花艺的那些有意思的、浪漫的东西都没了,就只剩下一天回到家感觉特别疲惫,而且身上又特别潮乎乎的,很难受。所以他瞬间明白,无论我之前对它是多么好的感觉,多么喜欢这件事,当它变成一个职业的时候,这不是我想要的职业。

02 勇敢尝试

第二种方法,你要做一些勇敢的尝试。

当你没有办法用一天的时间去完成体验的时候,你可以用一些有意义的兼职,或者是一些大胆的职业变化,去测试到底你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行业。

这个书里面有另外一个例子,讲了一个人,叫作张柔安,是个美国人。张柔安在1991年的时候从哈佛大学毕业,她是学会计的,毕业之后能供她选择的职业发展方向基本上两个,一个是顶级的管理咨询公司,一个是顶级的金融公司。

她最后拿到了一个顶级管理咨询公司的录取通知,然后就去了,工作了两年。在两年中,她也接触了很多的客户,也接触了很多的案例,也做了很多的工作,她就慢慢觉得这个东西跟我想的不一样。

然后她就开始琢磨,我到底喜欢什么东西?我能不能做一些尝试?她在学校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做饭,喜欢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做小点心什么的。她就在想,我能不能重拾我的爱好,然后把我的爱好变成一个职业?这个路径是不是也成立,是不是能够真的变成一个职业?

所以她做了一件事,就给所有她认识的或者是知道的大厨写邮件,说我特别喜欢你做的饭,我想跟你学习,请问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?结果就有一个知名的厨师,刚好可能有人离职了,需要这么一个打下手的,就给她回信了,她就去试了。

试了两个月之后,她觉得这个真的是一个她喜欢做的事,然后她就辞掉了原本的那份工作,专心地来做厨师这份工作。经过了几年、几十年的积累之后,她跟她的丈夫一块儿开了一个烘焙的连锁店,同时又开了一个高端的亚洲餐厅。

所以,一个职业并没有一个来自于外界客观的标准评价,就是说挣钱多的或者大家认为好的,就一定是一个更优的路径。针对自己而言,什么是你最优的路径,大家自己要通过自己的测试去了解什么对你来讲是最好的。

而这种测试的方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。有可能是通过与别人谈话,有可能是通过亲身体验,有可能是通过想象模拟。但是不管怎么样,一定要测试,你才能做出一个决定。

四、塑造个人品牌第四步:
连接,学习未来需要的技能

我们现在知道我自己在哪儿,知道要去哪儿,然后又通过测试,了解了什么是在可知的范围内,自己可以选择的好的路径,之后怎么办呢?那就是第四步,叫作学习未来需要的技能。

我现在在这儿,之所以还没有在那儿,一个原因是我还没这么走,但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我现在所具备的技能,还不能支持我到达我想要达到的目的。

01 与工作一同成长

第一个方法,与工作一同成长。

如果你的方向就是沿着你现在工作所在的方向往前走的话,你就要看在工作当中,你应该积累什么样的技能,应该有什么样的经历,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工具方法,能够让你到下一层。

我们在职业发展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状况,就是我年底应该升职了,我时间差不多了,但是好像没动静,到底年底能升还是不能升呢?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一个困惑,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错的问题。

因为晋升在任何一个公司,都不是靠年限作为评判依据的,它真正的评判依据是你到底有没有能力去做下一个级别的工作,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外界因素的影响。

但是大家不要局限自己在我是不是该升职,或者是我是不是该达到我想要达到的职位,是靠时间可以去弥补的,不是的。这个是靠你的能力和你的努力,是不是达到了要求来作为判断依据的。

所以,和工作一同成长,而不是说我工作的时间越长,我就真的能到那儿,而是要成长到那个程度才可以。

02 策略性兼职

第二个方法,策略性兼职。所谓的策略性兼职就是,当你不明白,或者说想去转行,但是又不太了解你想要去的方向到底是不是你真正喜欢的,它的工作环境到底是怎么样的,可以通过一些有策略的兼职去了解这样的情况。

但是这个我觉得在国内可能并不是特别普适的一条路,因为全职的工作可能已经很忙了。但依然可以有策略地去找一些朋友聊,去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是怎么样的?他们是怎么工作的?他每天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?他们的工作状态是什么?晚上跟他们一块儿吃饭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怎么样?为什么心情会这样?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侧面第二手的信息,去进行了解判断的。

03 重返校园

还有一个学习未来需要技能的途径,就是重返校园。作者在这个里面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建议,这个建议是:仅有这个技能是在学校被传授的时候,重返学校学习技能才是一个更优的选择。

为什么?是因为学校这个环境相对来讲,可能是一个比较独立的环境。你要从工作的场景完全停止,回到学校进行学习,然后再回到工作的环境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如果在学校里所学习的东西不是只有在学校环境才能够传授的,可能你在工作环境中,边工作、边学习、边实践、边体会,是一个更好的选择。

重返校园是你回到校园里面全职脱产的一个学习的过程,所以当在做这种选择的时候,大家是需要小心的。

什么样的情况下,你可能适合做这样的选择?真的遇到了一个瓶颈了,我要转行,那个东西我确实不了解、不理解,或者是说我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我原来是一个做技术的,我现在要去做管理职,我对管理一窍不通。

这个时候怎么办?我在工作的环境可能又没有那样的机会,让我去尝试进行管理,怎么办?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全职去读MBA,然后我回来之后再去做。还有一种,我真的是需要时间,从我现在的工作环境当中抽离。

第二种就是说我要转行,我要彻底转行。我原来是做这行的,我现在要做那行,我确实没有基础的知识储备,这个时候怎么办?

我可能确实是需要一定的时间,不管是专业的学习也好,还是专业的培训也好,我要离开原来的工作环境,进入到一个学习的环境,然后再从学习的环境向新的职业环境去进发。所以这种情况下,可能重返校园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。

但是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,什么样的路径,学习未来所需要的技能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。

我们在另外一本书,叫作《远见》里面也讲过,其实技能分成两个大类:

一个大类叫作可迁移的技能。它是一些通用技能,比如你的逻辑思维、你的表达沟通等等,是你不管做什么样的职业,不管做什么样的岗位,都有可能会需要的技能,这个是一类技能;

还有一类技能就是特定的专业技能。你只有在做这一类工作,或者这一类性质的工作的时候才会用到的技能。

五、塑造个人品牌第五步:
锁定,谁是你的导师

接下来的一步也很重要的,而且这一步,我认为它可能没有也可能有,但是有和没有,其实会对我们自己的个人品牌或者个人的职业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,叫作“锁定,谁是你的导师”。

有的人可能会觉得,我的整个职业发展没有什么导师,我就是这么一步一步按部就班走上来的。这种说法对不对?对,也不对。对的部分是他确实可能没有那么一个导师,但是不对的地方是,你一定在这个过程当中,在某一些维度获得过来自别人的帮助和培养。

比如你的好朋友、同事,你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,可能聊到一些工作上的问题,他们可能会帮你支招,帮你想了一些解决的方法,让你解决了这个问题,种种这些,其实都可以定义成为你的导师。

所以有意识和无意识做一件事会有差别。那么,怎么去一步一步地寻找到自己的导师?

第一步,找出你想效仿的或者是你想成为的人。你有一个职业发展方向,或者你有一个职业路径的选择,你可能会去找到一个人或者一类人,他是你的偶像,他是你想成为的人,他是你想效仿的人,他是你觉得5年、10年后,如果我能变成他那样就太好了。

首先有这么一个形象摆在那儿,形象就有可能会成为你的导师,所以你可以去接触这些人,了解这些人,看看是不是可以从这些人的身上主动地去学习到一些东西。

第二步,寻找到一个导师。什么样的导师呢?就是帮助你来实现你的目标,而不是按照他的方式来塑造你。我就想到,我喜欢看足球,有很多的足球教练,他到一个球队,他会把这球队大部分的球员都换掉。为什么?

这些球员都不是我想要的那种,我想要的前锋是什么样子,我想要的后卫是什么样的,我甚至想要某一个具体位置的球员是怎么样的,他预先是有一个画板的。你符合这个画板,我就用你,不符合这个画板,我就换掉你,这样的人在职场上可能不是一个理想的导师。

所以,在寻找导师的时候,可能有一些非常厉害的或者是非常成功的人,但是他不是从你的角度去看你应该怎么发展,或者是说你可能怎么发展,而是从他自己的需求,这个可能并不是一个打造个人品牌的好的导师的选择。

第三,你可以从导师那儿获得多少取决于谁呢?其实是取决于你自己。负责任的导师他会来跟你讲,他会时不时地来关心你的情况,他会当你有问题的时候来解答你的问题,可是导师本身没有责任去负责你的职业发展,只有自己才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负有全部责任。

你能从导师那获得多少,完全取决于你向导师索取多少。你不停地问他问题,你获得的肯定就多;你不停地向他请教,不停地咨询他的意见,你肯定从他这儿获得的指导就更多。所以,当你有了这样的导师或者是有了这样的资源,尽可能地去利用。

最后,对于导师,作者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:你其实可以有一群导师。你可以向A学这个,你可以向B学那个。你可以向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东西,来丰富你自己,变成自己的东西。

不管你有没有一个正式的导师,你都可以在尽可能多的场合上,向尽可能多的人不停地去索取,不停地去学习。

所以有的时候,有一些年轻的朋友,来向我咨询,说我这实习也学不到东西,我刚进一个公司也很基层,我做的这些东西都没意义,我学不到东西怎么办?其实这个问题不在外界,不在环境,完全是在自己,你自己有没有主动在学东西。

我们现在讲的一半,就是前五步,我们再回顾一下:

第一步,洞察。要识别你现在在哪儿,你的起跑线在哪儿。
第二步,探索。要聚焦你的方向,就是你未来想去哪儿。
第三步,测试你的职业路径。你要选一条路,从这儿到那儿。
第四步,连接,学习未来需要的技能。我怎么从这儿到那儿。
第五步,锁定,谁是你的导师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我有谁可以去请教的,我有谁可以从那儿去学的。

这五步加到一起,其实完成了一件事:改变你自己。跟外界还没关系,就改变你自己,我怎么样能够真的让我有“实”。后面的五步所做的是你怎么展示出来,你怎么让所有的其他人知道我的品牌是这样,我的专业技能是这样,我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。

六、塑造个人品牌第六步:
凸显,精要你独一无二的优势

第六步叫作凸显技能,精要你独一无二的优势。强调你独一无二的优势能不能用一针见血的方式让所有人都知道,这里讲到了一个概念,叫作信用陈述。

书中对信用陈述的描述:

你的信用陈述一般是令人难忘的、重复的,并通常是简短的,这样你的信誉可以被快速传播,任何人都能快速传播你的信誉。

举一个例子,我们的一个客户是一个视频以及电视广播专家,我们在向别人推荐的时候,他就提到说,他曾为BBC工作30年之久,并且指导过一名知名的英国电视名人发音技巧。这两项简短的信用陈述,足以塑造他作为一名技术专家的能力和声誉。

所以,当我在凸显我的利基市场,或者我的个人品牌的时候,就要有一些能够支持的信用陈述。你做了什么事、获了什么奖、在什么地方取得什么样的成就,能够让大家信服。你要把自己特别的才华、技能或者是思维方式,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跟别人区分开。在同样一件事上,别人说到你和说到其他人的时候,会有一个明显的区分,认为你是最好的,别人都是一般的。

我们樊登读书的书友都会认为,樊登老师的讲书有特别的地方,因为他不是讲书,他是讲故事。他用讲故事的方式把一本书的观点很清楚地告诉大家,然后让大家很快就了解这本书讲的是什么东西,而不是纯粹地读这本书。

这一点可能是其他人没有办法做到的,并且很难去复制的。所以这一点就成为了他独一无二的优势,也是他个人品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
七、塑造个人品牌第七步:
讲故事,定制你的好故事

除了有一个自己能够凸显的点和信用陈述以外,接下来就是我们怎么能够讲好这个故事,怎么样用一种合适的方式,让大家都接受、认可你所讲的自己所具备的独一无二的特点。

首先,得有一个逻辑。当你向别人介绍你的个人品牌的时候,或者当你进行职业转型,去重塑你的个人品牌的时候,一定要让对方能够接收到,为什么这个是你的个人品牌,或者为什么你要用这种方式去重塑你的个人品牌。

很多人会讲,这是我的梦想,或者我认为这个是对我最好的,我做这个工作能够学到很多东西,我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,等等。但是这不是一个有效的价值落脚点,为什么呢?因为对于听的人,他会觉得,这是你想要的没错,但不见得是我想要的,不见得是我认为有价值的。

所以,你要在自己的个人陈述里面说清楚,我怎么样能够给他人提供价值,通过我所具备的技能,通过我的独特之处,我怎么样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、老板的价值需求。所以,落脚点的选择不是从自己的角度,而是要从别人能够接受的价值角度,去进行故事的梳理。

接下来一个很重要的,这个故事得是一个真的故事,它不能是一个编的故事。就像我们一开始说的,无论你想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设,或者是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被别人认知的名声,名声得是一个真的东西,不能是装出来的东西。

装出来的东西总有一天会露馅。露馅的时候叫什么?人设崩塌。这造成的负面影响,可能会让多年所积累的品牌效应一夜之间大厦倾倒。所以一定要真实,你有了真实,有了实至名归的基础,再加上考虑到别人对于价值的需求,从这个角度切入进去,这个故事就更容易被别人接受,也会更容易被别人认可。

八、塑造个人品牌第八步:
颠覆,重新介绍你自己

当你有了优势,又讲了故事之后,怎么介绍自己呢?这里面提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概念:

一个概念叫作光环效应。

光环效应在《权力为什么只为某些人所拥有》这本书里面讲到过,所谓的光环效应就是,如果人们认可你在某一个领域具备优势,他们也会认为你在其他的领域也能做得很好。最典型的就是明星的广告代言,其实很多明星代言的产品跟他的专业领域什么关系都没有,因为有光环效应。

还有一个概念,你要到最重要的地方去。

你老在这个地方出现,只要这件事发生,大家就能看到你。久而久之,大家就觉得你是这方面的专家。一定要让自己始终在最重要的地方出现,然后把握住关键时刻。当关键时刻降临的时候,你能够真的把握住关键时刻,这就是所谓的机会只为准备好的人服务。

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,你有没有准备好?当机会来临的时候,你在不在那儿?你要是老在那儿,机会来了你就能抓住;你要是老不在那儿,机会来了也没有办法落在你的头上。

所以你要颠覆,要重新介绍你自己,要利用你已有的利基市场,利用你已有的比较有优势的地方,利用光环效应去切入到你想要转变的行业,以及要到最重要的地方去,始终在需要的地方出现。

九、塑造个人品牌第九步:
引爆,证明你的价值

第九步叫作“引爆,证明你的价值”。它的逻辑其实是非常严密的,前五步讲你自己要把实际的东西做好,然后讲你要想个办法把它凸显出来,然后你要讲故事,通过这个故事凸显,然后你要在正确的地点、正确的时机凸显。

第九步讲的是什么呢?你也凸显了,故事也讲了,但是在一个关键的场合,或者是在一个重要的地方,你讲的东西到底能不能证明你的价值?你的实和你想要的名能不能实至名归?能不能归,就在于你是不是讲出来这些故事之后,大家觉得你确实是这样的人,你确实有这样的人设,或者你确实应该有这样的名声。

引爆你的价值很重要的两点:

第一,你要打造你的作品集。什么意思?不是说大家都去写书或者是发表文章,这叫作品集。而是你的每一次的工作、每一次的交付、每一次跟别人的合作、每一次对别人承诺的完成,都是自己的作品集。你能不能在你自己专业领域,每一次跟别人沟通的时候,跟别人进行工作交接的时候,你都能够证明我做得比别人强,我有独特的优势,这个叫作你的作品集。

你拿出来的每一个东西,其实都是你的一个作品,集合到一起就是你的作品集,所以要打造你的作品集。一个真正的专业人士,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不会随随便便交一个东西出去的,他一定会看,我现在交的这个东西,是不是能够达到我自己的标准?是不是能够代表我的水平?这样我才会交出去。

如果达不到,我宁可先不交,或者是我就不要钱,也不会随随便便交一个达不到我水准的东西出去。为什么?因为这会把实或者是把别人对你实的认知拉低,从而影响到你的品牌价值,影响到你的名声,这是作品集。

第二,打造你的声誉。作品可能是好的作品,但是这个好的作品未必会带来一个好的声誉。好的声誉是真正帮助到了别人,真正给别人有价值的体现。

有很多东西可能是一个好的东西,但是它的声誉可能不是那么好,大家不喜欢。虽然说你确实是个好东西,但是我就是不想要,我不爽,那也是没用的。这个没有办法变成一个你能够持续去营造的一个产品,或者是成为你的一个发展的依据。

我们一定要注意一点,不是为了影响力而塑造自己的品牌,而是为了一个长远的发展、可持续的发展去塑造自己的品牌。

十、塑造个人品牌第十步:
坚持到底,成为想成为的自己

我们前面讲了九个步骤,这本书一共有十个步骤。第十个步骤是最重要的,为什么?第十个步骤叫作”坚持到底,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”。它不是一个结果,大家不要觉得前面九步都走完了,到第十步就实现了一个结果,这个结果就是成为了你想成为的自己,不是的。

第十步是一个漫长的旅程,它可能比前面九步加在一块儿的时间都长,叫作坚持到底。因为一个人的品牌建设不是一天就完成的,它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在中间可能还会有反复,然后你要不断地监控你的品牌,因为这个品牌可能会发生变化。

外界对你的评价构成了你的名声,也构成了你的个人品牌,而外界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。大家的品味、大家的需求也都在变化,你自己也在不停地演进。你的演进和大家的需求是不是相符合的,决定了大家对你品牌的评价是不是一如既往地好,或者是不好。

所以,个人品牌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要不停去监控。同时不要担心受到批评,因为每一次的批评都是你自己重新评估自己个人品牌,进行调整,能够寻找到一个更好的提升空间的一个方面。

有的人可能成名了之后,或者说有一定的声誉之后,他就很担心别人会有批评的声音,或者是听不进去别人有批评的声音。一有批评的声音我就怼回去,这种其实对于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,或者可持续地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没有真正的好处。

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,就像我们的职业生涯一样,它是一个一以贯之的事情。它是从你第一天踏出那一步开始,一直到你整个职业生涯结束的那一刻为止,从头到尾都在做的一件事。

所以你要不停地去坚持,不停地去进行调整,才能够持续地打造出来一个个人品牌,才能够让个人品牌真正地帮助你,慢慢地变成你想要成为的自己。

而且很重要的一点,你想成为的自己不应该是一个静态的状态,应该是一个不停按照环境的变化、他人喜好的变化演进的状态。学无止境,同样,个人品牌的建立也无止境。

最后再总结一下,我们今天把两本书融在一起,跟大家来聊个人品牌建立的话题。我们以《深潜》这本书作为主逻辑线,它讲了十个步骤,来塑造个人品牌。同时,我们又从《精进》这本书选择了一些比较好的工具介绍给大家,糅合在《深潜》的这十个步骤里面,怎么样去实现自己个人品牌的建设。

大家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,愿意去实际操作,去提升自己的个人品牌,我是非常建议大家找这两本书来看,而不仅仅是听。因为讲只能是蜻蜓点水,可能会有一些遗漏。

大家按照这两本书上讲的工具方法,按照它的步骤,一步一步真正地去做,而不是听一个热闹,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让自己的个人品牌从第一步开始,慢慢地去建设起来。

我们所面临的时代,跟我们的父辈所面临的职业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。我们的父辈可能没得选,因为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,全部都是国家分配,他们没有自己去发展的空间。

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彰显个人的个性,我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,去规划设计我自己的职业发展,所以个人的品牌愈发重要,而且愈发有意义。

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,都能够有自己的个人品牌,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场,都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,都能够最终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人。

 


读后感:

结合大前研一的《专业主义》看本文, 个人品牌的建设或者公司组织的建设上,每个人或者组织都要建立一个《利基市场》,

十来年的工作体会,对这句话深有了解,一个人的价值和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。 无论是你现在的工作还是自己的个人能力范围,职业发展方向等。

最后编辑:
作者:dean
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,什么都没有留下。

留下一个回复

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。